總氮達標排放是也一項污水廠的基本要求。然而,實際生產過程中,出水總氮超標是極為常見且棘手的問題。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導致總氮異常的常見因素及對應的解決策略,減少背鍋情況出現。
TN 的去除原理
總氮的去除是去除它里面包含的氮元素,所以氮元素的去除就會伴隨總氮的下降。
回顧:(總氮=有機氮+無機氮)(無機氮=氨氮+亞硝酸鹽氮+硝酸鹽氮)
有機氮去除:微生物通過氨化作用,將有機氮轉化為氨氮,然后再利用硝化作用將氨氮去除。
氨氮去除:在好氧條件下,亞硝酸菌首先將氨氮氧化為亞硝酸鹽氮,接著硝酸菌再將亞硝酸鹽氮進一步氧化為硝酸鹽氮,這個過程被稱為硝化作用。那氨氮就去除了,只剩下硝酸鹽氮待處理。
注:咱平時聽到的硝化菌就是亞硝酸菌+硝酸菌的統稱
硝酸鹽氮去除:在缺氧條件下,反硝化細菌利用碳源將硝酸鹽氮轉化為氮氣,從而從水中逸出,實現硝酸鹽氮的去除。
邏輯:總氮 =(有機氮+氨氮+亞硝酸鹽氮+硝酸鹽氮)每降低里面的任何一個元素指標都是在相應的降低總氮。
轉化過程:有機氮→氨氮→亞硝酸鹽氮→硝酸鹽氮→亞硝酸鹽氮→氮氣(能不能理解總氮怎么去除了?)
回憶小知識
硝化過程:氨氮→亞硝酸鹽氮→硝酸鹽氮(在好氧池里進行)
反硝化過程:硝酸鹽氮→亞硝酸鹽氮→氮氣(在缺氧池里進行)
下面我們把超標情況分析分為進水問題及工藝控制問題兩塊來分析。
進水水質
進水有機氮比例高
當進水有機氮占總氮比例過高時,咱剛剛去除原理也看到了,有機氮轉化到氮氣,一個是開頭,一個是結尾,微生物需要更長時間和更多的代謝步驟將有機氮轉化為氨氮,再進一步進行硝化和反硝化。若處理系統不能適應這種高有機氮負荷,就會導致總氮去除不徹底。
解決辦法:在前端增加水解酸化池,通過水解酸化菌將大分子有機氮分解為小分子的氨氮,提高后續生物處理的可生化性。同時,優化生物處理工藝,延長水力停留時間,使微生物有足夠時間進行有機氮的轉化和總氮的去除,說白了就是降低進水量,水量停留時間自然就長,如果沒有水解酸化池,可以適當降低外回流比,針對性延長厭氧池的停留時間。
進水氮負荷沖擊
工業廢水排放規律不穩定或集中排放,可能使污水廠進水氮濃度在短時間內急劇升高,超出生物處理系統的承受能力。微生物在高氮負荷沖擊下,代謝功能紊亂,硝化和反硝化過程都會受到抑制。
解決辦法:在污水廠內設置調節池,對進水水質和水量進行均衡調節,緩沖氮負荷沖擊。實時監測進水總氮,氨氮濃度,當濃度過高時,及時調整工藝參數應對。如果超標特別嚴重,緊急調用應急池。
進水水量沖擊
暴雨、排水系統故障等原因導致進水水量突然大幅增加,污水在處理構筑物內的停留時間縮短,也就是水力停留時間變短,使得微生物與污染物接觸反應時間不足,總氮無法充分去除。
解決辦法:使用調節池,在水量沖擊發生時,可適當調整提升泵的運行頻率,控制進入處理系統的水量。沒有調節池的可調用應急池。同時,優化處理工藝的運行參數,如提高污泥濃度,以增強系統對高水量的適應能力。
進水有毒有害物質
污水中若含有重金屬、農藥、酚類等有毒有害物質,會抑制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,阻礙微生物的生長、繁殖和代謝,進而影響總氮的去除效果。
解決辦法:和處理氮負荷沖擊類式。
工藝運行參數
溶解氧控制不當
在硝化階段,溶解氧需維持在 2 - 4mg/L,若溶解氧太低,硝化細菌的活性會受到抑制,氨氮不能完全轉化為硝態氮。而在反硝化階段,溶解氧應控制在 0.5mg/L 以下,實際情況基本在0.2-0.3mg/L,過高的溶解氧會使反硝化細菌優先利用氧氣進行代謝,無法有效還原硝態氮。整個過程可理解為氮元素不去除,總氮就下降不了。
解決辦法:實時監測曝氣池和缺氧區的溶解氧濃度。根據不同處理階段的需求,精確控制溶解氧水平,滿足硝化和反硝化反應的需要。
污泥齡不合適
污泥齡過短,硝化細菌無法在系統內充分富集,導致硝化能力不足,氨氮去除效果不佳,污泥齡過長,污泥會出現老化現象,微生物活性降低,對總氮的去除能力也會下降。
解決辦法:適當延長污泥齡,但要注意防止污泥老化。定期監測污泥的性能指標,如SV30、SVI等,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排泥量。具體可查看《SV30深度解說》《SRT深度解說》
內回流比不合理
原因:內回流的作用是將好氧區的硝態氮回流至缺氧區進行反硝化。內回流比過低,缺氧區硝態氮供應不足,反硝化反應不充分,好氧區硝態氮積累。內回流比過高,會攜帶過多溶解氧至缺氧區,破壞缺氧環境,抑制反硝化細菌活性。
解決辦法:可通過經驗公式確定內回流比,再根據實際情況修正比值。一般內回流比可控制在 200% - 400%。具體可查看《回流比深度解說》
外回流比不合理
外回流主要是維持曝氣池中活性污泥的濃度。外回流比過低,曝氣池中活性污泥濃度不足,微生物數量有限,影響處理效果。外回流比過高,則可能導致污泥的過度循環,影響污泥活性,還會導致水力停留時間縮短。
解決辦法:可通過經驗公式確定外回流比,再根據實際情況修正比值。一般可控制在20% - 100%。具體可查看《回流比深度解說》
碳源不足
反硝化過程需要碳源為反硝化細菌提供電子供體,將硝態氮還原為氮氣。當碳氮比 C/N 低于 3 時,碳源嚴重不足,反硝化細菌缺乏能量來源,無法有效完成脫氮過程。
解決辦法:當碳源不足時,可投加甲醇、乙酸鈉、葡萄糖等易生物降解的碳源。可通過經驗公式確定投加量,再根據實際情況修正投加量。C/N控制在 4-6,投加點一般選擇在缺氧區前端。具體可查看《碳源投加深度解說》
有機氮去除低
污水中部分有機氮結構復雜,難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和分解。若處理工藝中缺乏有效的水解酸化或預處理步驟,有機氮無法轉化為可被后續處理單元有效處理的形態,就會導致有機氮在出水中殘留,有機氮無法下降,那總氮隨之也無法下降。
解決辦法:在前端增設水解酸化池或預處理單元,利用水解酸化菌將復雜的有機氮分解為簡單的氨氮等形態,提高有機氮的可生化性。如果沒有水解酸化池,可以適當降低外回流比,針對性延長厭氧池的停留時間。
溫度
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對溫度較為敏感。適宜硝化細菌生長的溫度一般在 15 - 30℃,當水溫低于 15℃時,硝化細菌活性顯著降低,硝化反應速率減慢。反硝化細菌適宜生長溫度在 20 - 40℃,當水溫低于 15℃ 時同樣會影響反硝化效果。
解決辦法:對于溫度較低的地區或季節,可適當增加曝氣和污泥濃度。
pH 值
硝化反應適宜的 pH 值范圍通常在 7.0-8.0,反硝化反應的適宜 pH 值在 7.0-7.5 值超出這個范圍,pH 值超出這個范圍,會影響微生物體活性,進而影響硝化和反硝化反應的進行,導致出水總氮異常。
解決辦法:因為硝化是耗堿環節,求穩可控制在7.5-8.5,對于 pH 值的調節,可在進水口或反應池中投加適量的酸或堿,如鹽酸、氫氧化鈉等,將 pH 值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。但要注意投加量的控制,避免突躍現象。
污泥負荷
污泥負荷過高,微生物代謝速率過快,會導致微生物處于對數增長期,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變差,同時也會影響硝化和反硝化效果。污泥負荷過低,微生物生長緩慢,系統處理能力下降,總氮去除效率降低。
解決辦法:根據處理工藝和進水水質,通過調整污泥濃度和進水水量,將污泥負荷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。具體可查看《F/M深度解說》
反硝化速率
反硝化速率受多種因素影響,這是一個異常的大方向,總氮的異常還是大概率是硝態氮去除率下降的原因,這就是為什么總是有人問,為什么氨氮那么低,總氮那么高的原因。如碳源種類和濃度、溫度、pH 值、溶解氧等。當這些因素不能滿足反硝化細菌的需求時,反硝化速率降低,導致硝態氮不能及時轉化為氮氣排出,造成出水總氮超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