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化學沉淀法
銀量法:向廢水中加入含銀離子的物質,生成氯化銀沉淀以去除氯離子。此方法去除率高,但銀價格昂貴,且銀離子可能造成二次污染,一般僅用于實驗室檢測或特殊場合。
超高石灰鋁法:通過氧化鈣和偏鋁酸鈉反應生成鈣氯鋁化合物沉淀。該方法操作簡單、成本低,但存在沉淀物多、反應試劑利用率低等問題。
2. 蒸發濃縮法
利用廢水中各成分沸點和蒸汽壓不同,通過控制溫度和時間使氯離子與水分離。此方法適用于水量小、濃度高的廢水,能耗較高,且需要二次處理。
3. 電化學法
電解法:通過電解槽的電位差,使氯離子在陽極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氯氣或氯酸根,從而去除氯離子。該方法處理效率高,但運行成本高,且存在氯氣泄漏的安全隱患。
電滲析法:利用離子交換膜和電場作用,使氯離子與其他離子分離。適合處理低濃度含氯廢水,但水耗和電耗較大。
電吸附法:通過電極表面的雙電層吸附氯離子,具有低能耗、無二次污染的優點,但目前應用較少。
4. 離子交換法
使用離子交換樹脂吸附氯離子,當廢水通過樹脂床層時,氯離子被吸附,出水濃度顯著降低。該方法適用于低濃度含氯廢水,但樹脂需定期再生或更換。
5. 膜分離法
反滲透(RO):利用半透膜的選擇性透過性,將氯離子截留在膜的一側,從而實現分離。適用于中高濃度含氯廢水,但膜材料成本較高。
電滲析:通過離子交換膜和電場作用分離氯離子,適合處理低濃度廢水。
6. 生物處理法
通過耐鹽微生物的代謝作用,將氯離子轉化為無害物質。這種方法操作簡單、無二次污染,但對高濃度氯離子的耐受性有限。
7. 其他方法
稀釋法:通過稀釋降低氯離子濃度,使其低于對微生物的抑制濃度。此方法簡單,但會增加處理規模和成本。
吸附法:使用活性炭、沸石等吸附劑吸附氯離子,但吸附劑需定期更換。
綜合建議在選擇處理方法時,需根據廢水的具體來源、氯離子濃度、處理規模以及經濟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。對于高濃度含氯廢水,可優先考慮蒸發濃縮法、電化學法或膜分離法;對于低濃度含氯廢水,離子交換法和生物處理法是較為經濟的選擇。